年底了,公益积分也要清零吗?

在上篇《如何设计公益积分体系》一文中,介绍了“积分计算、积分兑价、积分结算、积分获取”等公益积分体系设计的一些知识。文中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芳邻公益积分系统中提供了将积分负利率的能力?
先看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赫贝克尔(Herr Hebecker)有一个小煤矿发行了一种叫做瓦拉(Wara)的社区货币,食物和服务可以用瓦拉支付。由于这是矿商唯一可以使用的货币,当地商户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商户又说服自己的供应商接受瓦拉。瓦拉成功地帮助这个煤矿所在的村庄摆脱了债务危机。到1931年这种自由经济运动已经蔓延到德国各地,涉及到2000多家企业,有250万人使用过。
瓦拉发行方在代币券的背面设计了粘贴邮票的小方块,持有人需要在每个月底贴上邮票寄回发行方,重新盖章验证后才能再使用一个月。邮票的价格是每张代币券面值的百分之二,因此囤积它的成本很高。
这个案例就是“负利率”,它是附加在流通上的费用,那些持有这些代币券的人必须为此纳税,这种措施是为了鼓励流通,防止货币囤积。
回到公益积分话题
在公益慈善领域,公益积分负利率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呢?
时间银行/公益积分不能仅仅停留在“积分兑换物资”这种功利层面上,它的核心作用是增进个体、团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即创造更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同于经济资本,它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社会资本一旦形成就不只是一个人拥有,而是存在于两个以上的人或团队之间。
社会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与拥有者共存。每个人的社会资本都是独特的。同时社会资本又是可再生的:使用社会资本不会导致它流失,反而由于不断地消费和使用得到增强。用得越多,价值越大。不使用社会资本反而会导致它逐渐枯竭。
从社会资本的这些特点来看,设计公益积分体系时要将流通性作为重要指标。积分负利率就是限制持有、鼓励流通,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资本。
结语
“负利率”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除了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这种隐性的负利率外。各种商家的用户积分年底自动清零更是司空见惯。
积分清零机制可以保持用户活跃度,促进用户行为调整。帮助发行方简化积分管理,更新优化积分的策略。
当然,公益机构在实施清零策略时也应谨慎考虑用户的接受度和可能的负面影响,以确保积分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激励用户并推动公益可持续发展。